10 月 24 日下午,渭城校区图书馆二层南书库书香满溢,未来工匠读书会如期启幕。本次活动由图书馆副馆长王艳老师主持,图书馆王璐老师以许倬云先生的经典著作《万古江河》为核心,带领在场同学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之旅。
活动伊始,大家集体观看了《万古江河》主题推荐短视频,直观了解了书籍核心价值。视频结束,王璐老师深刻剖析这本书的 “大历史” 特质。她强调,了解中华文明如何从远古蒙昧走向现代文明,能为我们理解“工匠”的内涵提供更深厚的历史视角。接着,王老师带领师生走进《万古江河》的历史世界。她从中国 “北临草原、西阻高原、东濒沧海、南望大洋” 的地理格局,剖析文明 “向内凝聚又向外融合” 的先天底色。随后,从新石器时代“自己生产食物”的农业革命,到夏商周青铜时代“天命靡常,惟德是亲”的文化觉醒;从秦汉统一象形文字筑牢文化认同根基,到汉唐借丝绸之路接纳佛教传入、融合胡族文化的开放包容,再到宋元以 “澶渊之盟” 展现的治理智慧、明清闭关锁国到近代被动觉醒的历史转折。她以关键历史节点为纲,结合生动的历史案例,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,清晰勾勒出中华文明传承的精神内核。
在讲解推进至秦汉日常生活与明代工艺发展的章节时,王璐老师特意停下,提议全体同学共同诵读《万古江河》阅读资料中两段承载文明细节与匠心的文字,在齐声朗读中感受历史里的 “工匠基因”。
活动尾声,王艳副馆长对读书会进行了总结。她指出,“未来工匠”不仅需要“匠技”,更需要“匠心”与“匠魂”。而历史文化正是滋养“匠心”、铸就“匠魂”的重要源泉。《万古江河》一书,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是中华文明“兼容并蓄”特质,文明历经波折仍向前的韧性。我们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,培养自己跨界学习、吸收新知的能力,涵养攻坚克难、精益求精的精神。同时她呼吁同学们常来图书馆,借助馆内丰富的历史典籍、技术专著等馆藏资源“充电”,在阅读中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壁垒,为成长为高素质“未来工匠”积蓄力量。
本期“未来工匠”读书会的成功举办,让师生们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魅力,引导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与力量。今后,图书馆将持续以 “未来工匠读书会”为载体,精选更多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的书籍,搭建师生交流的文化平台,助力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,涵养人文情怀,为培养更多 “德技并修” 的未来工匠贡献力量。